网站地图

半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032|回复: 23

碟评——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8 21: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约稿而写,写写更干净。不定时添加……

马斯涅《维特》

说起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熟悉音乐史的人或许有些不以为然。或许马斯涅在艺术上的实用主义,是很多人轻视他的原因。按现在的话来说,马斯涅是个“实惠”的作曲家,懂得投观众所好,他绝不会去写观众不喜欢的歌剧。德彪西曾经揶揄他只对女性题材感兴趣,讥讽他企图在音乐中寻找女性心灵史的材料:“那些曾经激起过人们无穷幻想的妇女形象,都被他用音乐表现出来了,几乎一个不漏!穿着撑裙的曼侬的微笑又出现在当代萨福的嘴上,同样使男人们泫然涕下!那瓦尔女郎的匕首使人想起了无意识的夏绿蒂的手枪。”(德彪西《克罗士先生》中论马斯涅)这段简短的评论中包括了马斯涅四部有关女性题材的歌剧,即《曼侬》、《萨福》、《那瓦尔女郎》和《维特》。

德彪西的讥讽虽然没有错,但不乏偏激,流行并没什么错,普契尼的歌剧也是流行歌剧,布里顿也曾极端的斥责普契尼的《艺术家生涯》下流,这或许是严肃作曲家对他们出尽风头的一种不满的牢骚吧!这几乎成了一种共识,在美国作家古斯塔夫•科贝的那套《西洋歌剧故事》中,竟然没有收录一部马斯涅的歌剧介绍,可见当时有文化的人并不太喜欢马斯涅。腻人的香艳,轻歌曼舞的旋律,多愁善感的音调构成了马斯涅歌剧的基调。马斯涅的歌剧好听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会去关心音乐家应该干什么,他并没多少艺术理想,他只关心市场。其实说白了也无可厚非,普罗米修斯可以为了人类的光明去盗火,丘比特也可以满足人类的情欲施放金箭。不过这是在19世纪后期,严肃的艺术家多少还有些活路的年代。如果放在现在,德彪西只能混在音乐学院当教授,在满腹牢骚中度过余生,而马斯涅肯定还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现代的音乐剧多少都是马斯涅这一路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活路,马斯涅是他们的先驱,在市场定位方面,马斯涅远远超过现在的市场营销专家,艺术策划人。

歌剧《维特》取材于歌德家喻户晓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风行一时,即使一代枭雄拿破仑也对它情有独钟,它对欧洲情感生活的影响犹如《红楼梦》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样,很多人甚至穿着维特的服装,拿着小说,模仿维特的自杀,造成那个年代自杀的狂潮。马斯涅的这部四幕歌剧于1892年2月16日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以德语首演;次年1月16日又在巴黎喜歌剧院用法语首演。在马斯涅的歌剧中,《维特》的名气不如《曼侬》、《泰伊丝》等著名,但仍然是马斯涅最受人喜欢在歌剧之一,尤其是剧中第三幕维特在绝望中唱的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不要唤醒我”,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在法语歌剧中也是少见的名作,是男高音的保留曲目。

这张DVD由法国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指挥巴黎国家歌剧院2010年在巴士底歌剧院的实况演出,扮演维特的分别是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和女中音苏菲•科赫。这场演出的舞台并非目前流行的简约时装版,它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大房间中,具有传统感,在看多了现代版的歌剧演出后,这种回归让人产生浓郁的怀旧感。而全剧也紧紧围绕着维特和夏绿蒂展开,剧情紧凑,音乐充满着激情,优美且附有悲剧色彩。

曾经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听过苏菲•科赫扮演的奥克塔维安伯爵,印像深刻。在这部歌剧中,苏菲•科赫所扮演的夏绿蒂楚楚动人,而考夫曼是我比较欣赏的歌唱家,我喜欢他苍劲沙哑,有些粗旷野性的嗓音,富有磁性,极具男性气质。以前曾听过美国流行歌手迈克尔•波顿演唱的“不要唤醒我”,让我深感男性嗓音刚劲沙哑,元气淋漓的美,而考夫曼也有这种特色,在歌剧演员中,考夫曼的声音可谓独特,只要听一遍就能牢牢的印在脑海中,假以时日,考夫曼一定能成为歌剧界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马斯涅《维特》——不要唤醒我——考夫曼演唱: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4OTEzMjgw.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22: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日时光

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大概分两种,一种属于追本溯源型,比如听了一首优美的咏叹调,进而想去了解整部歌剧。还有一种人是专听优美的歌曲,只要自己喜欢,管它出自那部歌剧,正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既然觉得鸡蛋好吃,何必知道这个鸡蛋从那里来的。这样的听众一般都比较随意!注重乐趣和直觉的感受。

诚然,绝大多数喜欢听音乐的人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出于职业需要,必须去了解作品的背景,否则一问三不知的话,有丢失饭碗之虞。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喜欢将好听的歌曲归类在一起,可以从头到尾反复的聆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而唱片公司也会迎合听众的心理,将一些优美动人的歌剧咏叹调编成一张专辑,以满足那些只喜欢听好歌曲的乐迷们的嗜好。

Decca公司出版的这张《夏日时光》正是属于这类将好听的歌曲汇成了一张最美的经典歌曲与咏叹调的CD。虽然专辑标以“夏日时光”,但并非所有的歌曲都是有关夏日的内容,而是这张专辑的基调,仿佛洋溢出浓浓的夏日情怀,它的可听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一张跨界的合辑唱片,也就是说,它涵盖歌剧、流行、拿波利民歌、电影音乐、爵士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且每首都是沁人心脾,抒情动人的歌曲。时而唯美,时而激昂,时而优雅,就像一碟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美大拼盘一样,让人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美。

不说别的,我们先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曲目:比如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中的“夏日时光”、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中的“玛丽亚”、爱尔兰民谣“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法国著名的“夏天知道”,拿波利民歌“我的太阳”、“重归苏连托”、“负心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名作,也有电影《角斗士》、《越战猎鹿人》等电影中的主题曲。而演绎这些歌曲的的明星更是如帕瓦罗蒂、卡雷拉斯、鲁塞尔•华森、卡娜娃、瑞妮•弗莱明、海莉•韦斯特娜等国际一线的大牌明星。仅此这点,这张CD的性价比也是超值的,值得收藏的。

除了那些经典的歌曲之外,专辑中如英国歌手罗素•华森演唱的《蓝天飞翔》,令我着迷,这首歌曲因为曾经由帕瓦罗蒂的演唱而蜚声乐坛,而华森的演唱声音松弛,嗓音宽厚华丽,有着地中海阳光的强烈色彩感,他的演唱有比较浓郁的流行风格,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演绎,极为喜欢。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中歌曲 “我亲爱的爸爸”是一首尽人皆知的华美甘甜的咏叹调。由海莉•韦斯特娜演唱,她和莎拉•布莱曼一样,也属于跨界的女高音,嗓音绵软柔美,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只有亲身感受,才能触摸到海莉•韦斯特娜声线上迷人的亲和力。

总而言之,对音乐的体验是很私人化的感受,要自己去听才能触觉其美。这是一张值得收藏的CD,整体的感觉美轮美奂,
-------------------------
罗素•华森的《蓝天飞翔》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2Nzg0NTQw.html

吉普赛国王合唱团的《蓝天飞翔》。其实我更喜欢他们唱的,能感觉到自由的气息,这是我们的音乐缺乏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xOTQzODQ=.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9: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普斯版的《大地之歌》

在马勒创作《大地之歌》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妻子爱尔玛曾经这样写过:“我们对什么都谨慎恐惧,他也不时要我听听他的心跳是清晰、是急促,还是稳定”。这种情绪近乎有些病态的紧张和怀疑的状态,促使了马勒在这部他最重要的交响曲中表达了对生命、痛苦、死亡等等的一种浓郁的虚无情绪。马勒事后也认为《大地之歌》是他所有创作中最为个人化的内心独白。

《大地之歌》是马勒最著名的交响乐之一,众所周知,他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唐诗。最初马勒为这部交响曲取名为《玉笛》,后改为《大地悲秋之歌》,最后才定名为现在的名字。乐曲共有6个乐章。马勒曾和指挥家勃鲁诺.•瓦尔特谈起第六乐章“告别”时说“这是听众可以忍受得了的吗?它会驱使他们厌世轻生吗?”虽然实际情况并没有马勒想象的那么严重,但音乐中那种去意已定的反复吟咏,确实令人愁闷的透不过气来。

《大地之歌》通常是由男高音和女中音(或女低音)的版本较为普遍,比如最著名的瓦尔特和费丽尔,帕札克的版本;克勒姆佩勒和路德维希,翁德里希版本;海汀克和珍妮•贝克,詹姆斯•金的版本等等。而由男高音,男中音合作的版本极为罕见。所以,当看见手上这张由克里普斯指挥,翁德里希和费舍尔•迪斯考合作的《大地之歌》,蓦然间有一种惊喜之感,一是这样的合作少自然惊喜,二是这两位都是我喜欢的声乐大师,且至今在这个领域内不曾听过比他们更出色的歌唱家。因此,这张唱片的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在1964年,翁德里希和费舍尔•迪斯考两度合作了马勒的《大地之歌》,一次是4月份,由约瑟夫•凯伯特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翁德里希对费舍尔•迪斯考在第六乐章“告别”中的演唱感动之极。而DG公司现在出版的这张是6月份在维也纳音乐协会大厅,即著名的金色大厅中的现场演出,由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伴奏。

或许正如费舍尔•迪斯考所说的那样,克里普斯将乐队的音量控制的适中。而这个版本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乐队在冷峻中,音色透出一种温暖的色调,我甚至觉得它有些太柔和,太情调了些。当然,每个人对马勒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克里普斯似乎在音乐中化解了马勒在这部交响曲中所反映出来的过于颓唐,愁闷的情绪。当然,这和录音也有直接的关系,相对于现在的数码录音,其实我更喜欢早期的模拟录音,它的音色更为人性,柔和和温暖,没有数码录音常有的那种尖锐和干涩。

翁德里希的演唱无可挑剔,尤其是第三乐章“青春”中,晶莹剔透的音色,华美清新。翁德里希的声音能把人带入到一种境界,一种洋溢出青春活力,理想的世界,而由他来表现这个乐章是最好不过了,他更能衬托出人之理想失落,精神颓靡之后的绝望凄凉。费舍尔•迪斯考在演唱时对音色,力度,气息的控制令人叹为观止,哪怕在对比强烈的乐句中,他都能牢牢的控制住声音,且表现的如此温暖,柔和。

第六乐章“告别”是全曲的重头戏,篇幅占了整个交响曲的一半,可见,这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是马勒真正表达心声的目的所在。而费舍尔•迪斯考在这个乐章中的演唱的凄美而怅惘,他的忧郁,他的哀伤,他在凄凉绝望中所溢出的对人世的留恋,那种温暖的色泽都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再说说这张唱片的指挥约瑟夫•克里普斯,相对于马勒的权威演绎者瓦尔特,伯恩斯坦等来说,克里普斯对我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战后的维也纳,他是重要的指挥家。克里普斯还有一个弟弟亨利也是指挥家,在乐坛,兄弟两人皆为著名指挥家的非常罕见。
-------------------------
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的舒伯特《魔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yNzkyMTMy.html

翁德里希演唱的贝多芬《阿德莱德》http:/video.sina.com.cn/v/b/59810193-1944070514.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8: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歌剧女伶

这张双CD其实不用介绍,看到的话,抓紧掏钱买就是了。因为无论什么公司出选集的话,拿出来的都是看家的演绎。Decca公司以前出过很多这样的cd,像“十大男高音”、“十大女高音”之类的,都是歌唱家演唱的精华所在。熟悉他们的人,可以免去寻找的麻烦,而不熟悉的人,可以通过选集大体上了解演唱家的水准,风格。

唱片标明“首席女高音”并不为过,这套cd里所选的女高音(次女高音)都是当今活跃在声乐舞台上的一线歌手,老一辈的如卡那娃、卡巴耶等,中生代的如弗莱明、巴托丽、希尔维亚•麦克奈儿、冯•奥托、亨德里克斯、安吉拉•乔治乌等。新一代的如安娜•涅特莱布柯、嘉兰莎、丹尼尔•迪•妮丝、派蒂邦、曹秀美、尼古丽•卡贝尔等。

Decca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唱片公司,旗下的艺人自然都是一流的演唱家,老一辈的不用说,新出道的几个演唱家也都具有不俗的实力,且都活跃在当今世界的歌剧舞台上。

这张cd中收录的巴托丽演唱的贝利尼的歌剧《诺尔玛》中著名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笔者虽然听过无数巴托丽的唱片,但这首也是第一次听到,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巴托丽用半声唱法将此曲演绎的幽幽动人,有些像催眠曲,虽不及卡拉斯的高贵,但也是一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焦尔达诺的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中的咏叹调“妈妈去世后”,是我最喜欢的歌剧唱段,充满着悲剧性的情感张力,也能使人感觉意大利歌剧真正的迷人之处,卡巴耶唱的情感充沛,令人动容。

几年前第一次看韩国女高音曹秀美的演唱让我惊讶非常,如果不是看,根本就听不出这是一个亚洲人在唱西方歌剧,她的咬字发音纯正,气息控制良好自如流畅,音量虽然不大,但非常婉转优美,完全不是我们以前听国内歌手常有的那种夹生,洋泾浜的感觉。曹秀美现在号称亚洲第一女高音,绝非浪得虚名,或许迪里拜尔可以一比。

拉脱维亚的次女高音嘉兰莎虽然不是大红,也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歌手,音色纯净厚实,演唱松弛自然,尤其中音区比巴托丽更醇厚,透着一股自然的哀伤的味道,非常迷人。笔者非常看好她的潜力。

丹尼尔•迪•妮丝也是出道不久的黑人女高音,容貌靓丽,姿质优越。在声乐舞台上,优秀的黑人歌手层出不穷,可以占据半壁江山,老一辈的如普莱斯、杰西•诺曼、凯瑟琳•芭托等,现代如尼古利•卡贝尔和她。我曾经看过她两张DVD,蒙特威尔第的《波佩阿的加冕》和亨德尔的《阿西斯与加拉蒂亚》,风格比较新派,舞台上控制的尺度也随意松弛,和老一辈歌唱家的趣味不同,表现出一种新生代的活力。丹尼尔•迪•妮丝的嗓音非常活泼俏丽,适合演唱巴洛克时代的歌剧,她的演唱现在还谈不上完美,毕竟年轻,加上容貌俏丽,有明星气,前途不可限量。

限于篇幅,挑几个歌手略谈听后感。总之,这是一张值得收藏的精选集。
------------------------------------------------------------------
拉脱维亚的次女高音嘉兰莎演唱圣-桑歌剧《参孙与达利拉》中“我的心向你的话语敞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4MzU1ODQ4.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8: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奥菲欧作为西方传说中最著名的歌手,在歌剧诞生之初,便进入作曲家的视野。最早的歌剧作曲家佩里写于1600年的《尤丽迪茜》完整的保存至今,而歌剧史上最著名的两部有关奥菲欧的歌剧就是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的两部同名之作。前者是歌剧逐渐开始成熟的标志,后者则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扛鼎之作,在歌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还有一部比较著名的有关奥菲欧的歌剧是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但这是一部闹剧,用插科打诨的手法讽刺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的荒淫无耻的生活。

1861年格鲁克结识了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卡尔扎比吉,共同的理想使两人联手为歌剧的改革谱写了重要的一笔。

1762年,格鲁克根据卡尔扎比吉的歌剧脚本《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他自己也亲自参与了脚本创作),写下了第一部改革后的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充分体现了真实、淳朴、和自然的真谛,它使音乐局限于为歌词服务这一固有的功能,并否弃了歌手在返始咏叹调中滥用装饰技巧,取悦观众的固有形式。格鲁克扩展了宣叙凋,在宣叙凋中,格鲁克加进了弦乐伴奏,而替代了原来用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凋,这使得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以后瓦格纳的戏剧理想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斯特对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这样评价说:“对于他来说,奥菲欧不是超人,不是神或半神,不是引导人类继续在这条通向尽善尽美境界迈进的天才,而只是为失去心爱的人而悲伤的丈夫,他的痛苦表现在感人至深的音响之中。”这正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全部意义,他使活生生的人性在歌剧中体现出来,这使得人生命中本身的意义在在戏剧的行进中显示出它的震撼力和情感的深度。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思想家的感召下进行的,在他身上糅合着人文主义对人性关怀的精神,这种关怀具体地的表现在准确地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移植倒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中,他的感情是人间的,不是神性的。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格鲁克第一部改革后的歌剧作品,也是格鲁克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分别有意大利语版本和法国版本两种,而后者是格鲁克在法国时,为迎合法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进了芭蕾和合唱等场面。歌剧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人物就是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奥菲欧在演唱。歌剧的音乐凝重舒缓,合唱和独唱优美动人,格调典雅肃穆,体现了早期古典主义追求高贵的艺术趣味,尤其是奥菲欧在第三幕中演唱的哀歌“我失去了尤丽迪茜”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有人甚至认为:就因为这首歌,那怕格鲁克的歌剧以后不再上演,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人记忆。

Decca公司的双张《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法语版本,演唱的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秘鲁男高音胡安•迪亚戈•佛瑞兹。整张碟给人以华丽舒展的感觉,弦乐细腻,干净剔透,趣味优雅,合唱部分让人赏心悦目,是非常出色的一个版本。

佛瑞兹的演唱华丽飘逸,高音具有银铃般的效果。媒体曾经把他看成是帕瓦罗蒂的接班人,但笔者认为这种宣传大可不必。佛瑞兹的音色的确漂亮,但仅限于高音区。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男高音,但声线过于单薄,高音漂亮但失之寡淡,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实佛瑞兹的音色很适合演唱巴洛克时代的歌剧,唱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或许有些捉衿见肘,至少不会让人热血沸腾吧。这其实也正常,施其所长,避其之短,艺人的优秀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修养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有人说他是花腔男高音,不知这种说法何从说起,或许是他的技巧有些花腔的味道吧?
--------------------------------------------------------------------------
秘鲁男高音胡安•迪亚戈•佛瑞兹演唱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我失去了尤丽迪茜”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yNjQzMzA4.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剧之最

这或许可以说的上是一套(双张)歌剧入门的最佳唱片。和一些分类比较严格的唱片,如最佳男高音,最佳女高音等不同的是,这张选集最大的特色的涵盖量之大,可以说是囊括了整个歌剧史的信息,是一套简略的歌剧百科全书。

通常很多人只知道歌剧,但并不一定知道歌剧其实分很多不同的种类。最早出现的歌剧称为正歌剧,它主要流行于19世纪以前,当喜歌剧出现的时候,正歌剧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除了当时意大利喜歌剧一统天下的局面之外,在法国出现了所谓的大歌剧,在德国及东欧地区也出现了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民族歌剧,另外还有流行于奥地利和法国等地的,轻松愉快的轻歌剧(又名小歌剧),瓦格纳的“乐剧”,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等等。

而在这套选集中,不同歌剧的演唱形式都有收录。如格鲁克的正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唱段“世上没有尤丽迪茜”;亨德尔的正歌剧《希尔斯》中的唱段“绿叶青葱”。喜歌剧则有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中著名的唱段“偷洒一滴泪”;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费加罗的唱段“快给大忙人让路”。法国大歌剧有圣-桑的《参孙与达利拉》的唱段“你的声音启开我的心扉”。民族歌剧有德沃夏克《水仙女》中的“月亮颂”。轻歌剧有奥芬巴赫的《美丽的海伦娜》中的“在伊达山上”。其他还有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极为著名的“爱之死”,和列昂卡瓦洛的“真实主义”歌剧《丑角》中的“穿上戏装”等。

除此之外,在选曲上,既有男女声(包括假声男高音)演唱的著名歌剧咏叹调,也有重唱,合唱的曲目,如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著名的“船歌”,威尔第歌剧《那布科》中希伯来奴隶的合唱“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其中,除了老一辈的声乐家之外。笔者最为欣赏的是德国当今最出色的假声男高音安德烈•朔尔演唱的亨德尔的“绿叶青葱”(也就是著名的广板),他的音色有着水银泻地般的光泽。而乔纳斯•考夫曼也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英雄男高音”,他的声音浑厚饱满,富有磁性。他演唱《丑角》中的咏叹调“穿上戏装”,让我想起加拿大男高音乔恩•维克斯,而考夫曼的声音更有一种沙哑迷人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不出意料的话,我觉得他更有实力和资格成为未来声乐界最耀眼的人物。

怎么样,光凭这些信息,作为入门,也值得购买了。这套唱片中的选段无需多介绍,都是歌剧史上最经典唱段,而很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都是从这些优美的旋律开始迷上歌剧的。

既然号称“歌剧之最”,所选的曲目是一流的,那么演唱者自然也是世界一流的声乐家。报几个名字你就会知道它的份量,我们熟悉的男高音有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波切利。新一代炙手可热的则有乔纳斯•考夫曼、胡安•迪亚戈•佛瑞兹等。女高音有卡那娃、弗莱明、安吉拉•乔治乌、安娜•涅特莱布柯等人,这些都是当今顶尖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水准和实力是 我多介绍的。

一张唱片要想出彩,必然包含几个方面。第一是选曲,上面已经介绍过。第二是演唱者,也无需多言。第三是录音,更不用多说,熟悉录音的人都知道DECCA公司的录音水准,即使是引进版,音质是没什么大的变化的。第四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价格。这套双张的唱片市场价是55元一套,应该算是廉价的大餐了。想起90年代的时候,台湾福茂公司引进版的DECCA的唱片,在当时也是风行一时,但售价是100元一张,时过境迁。现在唱片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了。
-----------------------------------------------------------------------
安德烈•朔尔演唱演唱亨德尔歌剧《罗德连达》“我的挚爱,你在何方”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XjVd9tMOU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焦尔达诺《费朵拉》

很多人或许都是通过一首感人至深的咏叹调“爱神允许你去爱”,而知道焦尔达诺的歌剧《费朵拉》了的,但真正有多少人看(听)过这部歌剧那就另当别论了。原因也许是焦尔达诺的这部歌剧的名气远远不如他的另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作《安德烈•谢尼埃》。焦尔达诺和歌剧《歌女》的作者庞契耶利一样,似乎有些不太走运,在他们创作的时期,前面有着威尔第这座大山,同时代又遇到了普契尼,而马斯卡尼又凭一部独幕剧《乡村骑士》掩盖了他。所以,在歌剧史上,焦尔达诺可谓是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一般的听众甚至都不知道他。

焦尔达诺一共创作了12部歌剧,除了《安德烈•谢尼埃》之外,就数这部抒情悲剧《费朵拉》了。如果不是意大利优秀歌剧太多的话,《费朵拉》完全有可能被更多人熟知。在这部歌剧里,意大利歌剧中的一切元素它应有尽有,震撼人心的爱的咏唱,华丽优美的音乐,激情和死亡的悲剧等等,都是意大利歌剧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令他们欲罢不能的,对激昂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也就不成为意大利歌剧了。

爱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方式,这部歌剧描写的是在一个错误的环境里,遇到一次错误的爱情所导致了一场错误的悲剧,内容的确是够吸引人的。歌剧脚本由考劳蒂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1898年首演于米兰。

歌剧描写了富有的公主费朵拉在结婚的前一天得知自己的未婚夫被谋杀,为了追查凶手,她来到了巴黎,当费朵拉在舞会上遇见凶手洛里斯的时候,竟然得知自己的未婚夫原来是个花花公子,在结婚前一天还勾搭洛里斯的妻子,而洛里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于自卫才杀死了费朵拉的未婚夫。一首激情澎湃的“爱神允许你去爱”,使他们陷入了狂烈的恋情之中。为了躲避当局追杀洛里斯,她们去了瑞士乡村,但厄运并未因他们远离而消失,洛里斯的弟弟因哥哥的事受牵连死于狱中,母亲为此事忧愤而死,而这正是费朵拉在巴黎时,为替未婚夫报仇给当局写的密信,这一切发生在他们相恋之前。受此打击洛里斯悲愤难抑,而费朵拉也应后悔服毒自杀。

《费朵拉》在音乐风格上,有着很多马斯卡尼和普契尼的影子,旋律宽广优美,配器华丽抒情,第二幕中的舞会场面和第三幕瑞士乡村景色的音乐,轻盈活泼,令人难忘,尤其是第三幕结尾费朵拉服毒自杀的场面,音乐充满着抒情的悲剧性,让人想起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生涯》中咪咪去世的场面,催人泪下,是比较典型的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格调。

《费朵拉》全剧的版本并不多见,著名的有多明戈和弗莱尼97年在纽约大都会的现场版本,卡雷拉斯和伊娃•马顿的CD版本,可见这部歌剧知名度不高。

这是DG公司今年刚出版的的演绎,多明戈自不必说,是这部歌剧的权威演绎者,而安吉拉•乔治乌这些年的势头依然不减,除了上次介绍过的她和阿兰尼亚录制的,同样也是马斯卡尼冷僻的歌剧《友人弗里兹》之外,这是她的又一张较冷僻的录音版本。一方面可以看出她对自己演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她拓展剧目的雄心。显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是不太敢冒险去录制这些冷僻的歌剧的,毕竟是商业社会,害怕乏人问津使得一般艺人谨小慎微,甚至缩手缩脚,反反复复的就是唱几部老生常谈的歌剧,这或许也是这个版本令人欢喜的原因。
---------------------------------------------------------------
多明戈:焦尔达诺《费朵拉》-“爱神允许你去爱”http:/video.sina.com.cn/v/b/27351340-29039099.html

[ Last edited by 老钱 on 2012-1-20 at 19:46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1-30 21: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没听过 ~进来学习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0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谈不客气

我觉得艺术即爱,狭隘了就不好了。当然我也不能说我不狭隘。只是被逼出恼怒。想想北韩,呵呵!
混钱的文章,当然还不至于违背良知。民乐丧失了最基本的性情,因为被主义奸污的苦(徐志摩云)。音乐是释放人的灵魂和情感的,如果被主义赚有,那就是宣传品了,不再是艺术了。如有冒犯,还请谅解。
古人唱曲,大声欢呼,但一旦唱起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举座黯然……
死亡使人生毫无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0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不是死亡,是人的尊严

我们至今不懂,不懂尊严也不会真正理解老刘的音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半度音乐

GMT++8, 2024-3-5 05:47 , Processed in 0.0733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连接

慕龙学社
九鼎华禹广告
南宁安鑫科贸
美华安规仪器
.cn
宏丰拆除
安顺美术培训
云湖景区
冷餐会
九鼎华禹广告
第二空间仓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