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乐推荐(陆续添加)
首先声明一下:艺术是很私人化的感受,它不存在普遍的真理。当然,这并不能说因为艺术的多义性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其实艺术的价值观是很明显的,它除了聆听经验之外,最可信的依托是个人的修养。举个例子说,虽然鲁迅被妖魔化,被政治因素过于的拔高。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是不会不尊重鲁迅的,而鲁迅的愤怒是他的眼界远远的超过那些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旧式文人。鲁迅有着别人没有的巨大的孤独感,他就是绍兴传统的刀笔吏,除了眼光毒辣之外,他没有沾染传统文人迂腐的市侩气。鲁迅个性偏狭,不依不饶,这源于他的眼力。就像尼采的愤怒一样,毒辣的眼光从某种方面来说,有着自残,自虐的味道,也是天才的标志——没有一个天才是温和的,即使是陶渊明,也有荆轲式的襟怀……------------------------
《幻想交响曲》:这是使我入迷的第一部交响乐,最早听的时候大概十多岁,除了柏辽兹的名字之外,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但我喜欢他就像喜欢拜伦一样。柏辽兹开创音乐史上的新的意义(正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一样),他脱离了古典时期自然的感受,直接描写个人的癫狂,迷惘,痛苦,妄想症,神经质。相对于个人并不重要的传统时代(包括巴赫的情感都是隐藏在神的背后,个性被虚化,自贬的,不重要的),柏辽兹的意义是证明人类的痛苦是合情合理的。柏辽兹在当时的法国并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但俄罗斯的“五人团”(包括巴拉基列夫、居易、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甚至认为他是法兰西唯一的作曲家。《幻想交响曲》是极其私人化的音乐,理性的斯特拉文斯基不喜欢他,甚至反感,正如老柴被不喜欢的人贬为三流作曲家一样。
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这是柏辽兹为帕格尼尼写的中提琴协奏曲(也是交响乐)。取材于拜伦的诗歌《恰尔德·哈罗德》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诗歌(当年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济慈等等)当年帕格尼尼得到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的中提琴,以2万法郎(资助加欣赏)给予柏辽兹,希望他能写一部中提琴协奏曲。须知柏辽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工作一月只赚140法郎,而两万法郎等于他十几年的工资。柏辽兹写音乐评论也是出于无奈,看《柏辽兹回忆录》会知道。
好玩的是,柏辽兹写了这部作品,但帕格尼尼因为其中没有炫技始终没演奏过它,但也不曾听说帕格尼尼追讨过这笔钱,这是艺术家的时代。帕格尼尼有些像现在的明星,很有钱,但比之现代那些俗物不知好几倍,西方有些理想的年代,而我们至今还是沉湎物欲
-------------------------------
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K963Kfv5t0/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是我重复聆听最多的作品,有一段时间晚上做饭的时候几乎天天在听。巴赫世俗性的作品和宗教作品不一样,有一种个人性的孤独愉悦,像是自说自话。除了精湛的复调技术不说,它的每一段变奏都是一种心境的情节,很多年前我打算按《哥德堡变奏曲》写一组诗歌……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失眠所困的俄国公使凯泽林伯爵所作,伯爵由于被失眠所困,于是请宫中的大键琴家,巴赫的学生哥德堡委托巴赫写一首曲子,以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巴赫欣然应允,他从15年前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创作的一首键盘小曲中,选了一段萨拉班德舞曲作为该曲的主题,写了一首有30段变奏的,复杂而庞大的变奏曲。巴赫自己或许也不曾想到,他的这首可能是随意而写的乐曲,在日后成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首变奏曲,并以艰深晦涩著称,要不是古尔德在1955年录制后获得巨大反响的话,这首乐曲恐怕至今没多少钢琴家愿意去演奏它。显然,这首乐曲使伯爵非常满意,他赠给巴赫一个装着100金路易的金杯作为报酬,这大概是巴赫一生中最高的单曲酬金。
最后说说贵族,常说西方没有贵族也没有艺术。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明代画家徐渭,一生津津乐道是给胡宗宪写的檄文,得银300两。相当于现在的6万(当时1两银子大约合现在的200元)。而宋代诗歌的发达也是源于环境,当年的青楼女子是舍得花钱请诗人写词的,像柳永,周邦彦都曾为青楼女子赋诗,收取高额的润笔,这是两厢其美的事情,青楼女子得到诗歌唱曲可以挑选好的客户。而诗人除了经济报酬之外,也能名声大震。
…………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法国作曲家(原籍比利时)弗兰克或许并不太为人所知,而他在音乐史上留下的名作也不多,除了这首小提琴奏鸣曲之外,弗兰克最著名的便是《d小调交响曲》了。《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我最喜欢的室内乐作品,仅仅开始16小节的八度对比,就像一块磁铁一样的牢牢的吸引我,像是疑问,又想是追询。这首作品有着一股圣洁的情绪。一般人们关注最多的是第四乐章带有民歌风味的卡农曲,清新流畅,带着对自然的赞美。
这部作品常常是我联想起田野,教堂,虔诚的人们的生活,爱和赞美,淡淡的忧愁……
莫扎特《海顿四重奏》
莫扎特的6首海顿四重奏是受海顿四重奏的启发而创作的作品,并把它献给海顿。相对于海顿明朗,活泼的四重奏来说,莫扎特的这6首四重奏更具多样性,曲风比之海顿的类型化来说,这6首四重奏的个人风格更为明显。古典时代的音乐大多乐句工整,讲究线条、结构、音色、力度等等的对比,所以一般听起来多少有些中规中矩,到了贝多芬开始才发生质的变化。莫扎特的这套《海顿四重奏》是了解古典时代室内乐风格的典范作品。巴赫:马太受难曲
其实不用说明,巴赫作为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在于他只为自己写。巴赫并不宗教(在我看来不是,巴赫最好的音乐是人性的愉悦),在宗教主宰人生活的时代,这种隐晦,克制的感情,隐含着很大的忧伤。贝多芬可以,舒伯特可以,肖邦可以,但巴赫不可以(巴洛克和浪漫不一样)。世俗认为的巴赫是枯燥乏味的。举一个并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农民只为土地而活的话,他会说出城市的小资感兴趣的话吗?而巴赫就是这样的“农民”。他被后世几乎所有音乐家尊重——朴实,这是巴赫。
巴赫代表着农耕时代一种心灵的感知,他的伟大其实就是工作(很有意义的工作,贵族贵族欣赏,当然稿酬从优)。但他很辛苦,不是我们所谓的辛苦。巴赫有20多个孩子,他能养活他们,其中还有几个孩子成为欧洲著名的作曲家(伦敦巴赫、柏林巴赫等)。而我们现在养一个孩子都困难,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半度被资助的远远不够(其实不是资助,是广告,是要说,呀看我在资助文化耶……我多么高尚耶!),中国没有贵族。只是一帮经济工作者。
听听吧,有兴趣听听巴赫(很多也是为贵族写的)然后再听听我们吧……
然后再听听我们吧……
也就是说:我们的明天比密甜,老刘知道,这是我们小时后听的。 过来扫盲~ 我只知道小步舞曲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鲁迅曾劝青年人多读西方书,少读中国书。期间的深意我想尽可以自己去思考,阅读,比较。我没有那么极端,而让大家多听西方音乐,显然你也可以自己去比较。贝多芬的这首《热情奏鸣曲》无需多说明,它产生距今已有200年,音乐的格局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精神却无多少变化。这种精神是我们至今缺乏的。
http:/video.sina.com.cn/v/b/59451028-1690059105.html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又名华尔斯坦奏鸣曲——献给贵族的音乐
主题极具的深化和扩张,几个音符就能汇成大海,这是贝多芬,可以听听贝多芬的《黎明》,最好注意强弱,这是贝多芬的性格,也是农民的性格,呵呵!这是我最愿意给人讲音乐的作品。简短的动机汇成大海……对音乐来说,强弱的对比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古典时代。贝多芬的灵魂不是瓦格纳的宗教。瓦格纳完全宗教了,没有根性的淳朴,只有意志,贝多芬不是,贝多芬有强烈的意志,也有农民的朴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3ODE3NDQ=.html
页:
[1]
2